2020年,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:
“多希望新年钟声敲响时,一切都可以重启。”
过去的9个月,打开手机新闻,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,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喘不过气。
而现在,距离2021,还有不到100天了。
这100天里,我们还能感悟什么,还能改变什么,还能做点什么让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好,哪怕一点点?
以下5条建议,可能帮你达到这个目的。
开始吧。

一、有人发消息问在不在,绷着别回。
请 你仔细回忆一下。
朋友同事如果有好事,大多数肯定是想都不想,第一时间兴奋的发群,发消息,发朋友圈,对不对?
而如果,明知道自己说的事情不太好(或者是有求于别人),往往会先拉几句家常,然后再把正题引出来。
回忆一下,是不是这么个理儿?
想想上一次,不太熟的同事朋友亲戚,求你办事的时候,是不是先拉几句:
- “小X啊,最近怎么样?忙啥呢”
- “是吗?那挺好的,你可真行啊”
- “哎对了,有个事儿想跟你说说哈……”
嗯,正题从此开始。
不用觉得奇怪,这是人之常情。
换做你,你可能也会这么做。

也不用觉得尴尬,如果你预感到对方憋着什么你可能不想接受的请求,别回就行。
不回,对方就明白了。
毕竟,大家都是成年人。
在现实社会,沉默,约等于拒绝。
也不用担心你会错过什么,毕竟:
如果对方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,不管你是不是第一时间回复他,他都会留言的,更着急的就会打电话。
总之,沉默——就是当代社会的通用语言。
懂的都懂,不懂的,是装不懂。

二、同事问你“对某某怎么看”,笑着说几句好话。
很多职场新人,刚工作,或者刚跳槽换公司,都会急于跟新同事搞好关系,有时候,就会显得慌不择路。
比如,有些人会通过站队、选阵营、背后一起说坏话的方式,来拉近跟某个同事或者领导的距离。
其实,这种希望有人抱团的心情,无可厚非。
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没有人愿意当一座孤岛。
但轻易不要说别人的坏话,因为,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无论你说过什么,早晚都会传入当事人的耳朵里。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:
原本跟公司的某某同事关系还不错,忽然有一天,他对你非常冷淡,甚至产生敌意,而你都不知道为什么?
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是:
你曾经不小心在背后议论过他,而现在,那些话,已经传到他耳朵里了。
不论你当时出于什么目的,是有意还是无心,放在对方眼里,你就是一个背后嚼舌根的人。
有同事A和同事B放在你面前,你对A说B的坏话,不一定会拉近你和A的距离,但一定会搞砸你和B的关系!

你知道吗?
人性的阴暗面会催生一个普遍的认知:
当面说的话,都是客套话;而背后说的话,才是真心话!
如果别人得知你说他的坏话,他会认为:
也许那些坏话,才是你的真实想法,而之前当面说的好话,都是装模作样。
如果你在别人背后说好话呢?
放心,早晚有一天,对方也会知道。
而且,这种背后的好话,杀伤力比当面的夸奖要厉害十倍百倍,下次见面,他一定会对你格外亲切。

三,越穷,越没本事,越不能当tian狗。
看过一档国外综艺,有个嘉宾如此说道:
“穷人,在没钱没权的时候,尽量少交朋友,少巴结。
因为,你没本事的时候,身边的圈子和你一样没本事。
朋友越多,你越没办法逃离平庸。”
刚听到这种说法时,小编差点被毒倒了,这也太功利了吧!
但是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,却越发觉得:
在这个功利的世界,功利的活着,或许才是正解啊。
人脉的背后,是财富,是利益;
而人脉的本质,就是价值交换。

抛开友情什么的不谈,只说普通的人际关系之间,当 你没什么“利用价值”的时候,凭什么要求别人为你做这做那呢?
而当你手中有足够的资源、利益或者能量的时候,所谓人脉,不需要你主动巴结,都会自动寻迹而来。
有个程序员朋友,工作了好几年,一直都没有混上什么公司的管理层,郁郁不得志。
直到有一天,他个人开发的一个小软件突然走红,很多人就通过他留下的邮箱找到了他,寻求合作意向;
他个人的社交账号,一夜之间也多了好几万粉丝,都是用了他的软件之后慕名而来的。

还有一个编剧朋友,入行接近十年,一直没混出名堂。
每年只能赚两三万元勉强糊口,不得不挤出时间写网文、写专栏来贴补收入,不过,赚的也就是一点吃饭钱。
没想到,随着其中一篇网文意外被大号推荐,直接带动了他其他几部作品的曝光。
当月,他的稿酬就破了万,众多经纪公司上门谈合作。
要知道,在此之前,对于这些公司,他根本门朝哪开都不知道。
你看,人脉的核心,在于自己是否强大,手里是否有能拿来交易的筹码。

这个筹码,可以是你的业务能力、经济实力、社交网络……等等,只要有利用价值,都可以。
自己不强大,认识谁也没用。
自己强大了,自然会有人主动找上来,寻求强强联合。
请远离无效社交,不要当tian狗,把时间花在精进自己上,才是效率更高的做法。

四、尊重游戏规则,哪怕这个规则在你看来很无语。
很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,若是问他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,十有八九你会听到这个回答:
“我的领导很无能/我的同事是猪队友/客户都是深井冰。”
潜台词就是:
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很傻瓜,很落后,很让人无语,而我这么优秀,我在这个规则里感觉很不适应,格格不入。
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?
大到社会,小到公司,但凡是一个集体,就一定有其“游戏规则”。

这个规则,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,不会让所有人感到满意。
但它仍然运转至今,就说明,它至少满足了一点,那就是:
迎合了多方利益,让多数人都能接受。
能一直运行下来,没有出问题,说明这已经是当下的最优解。
换个人或者换个方法,未必比现在这个做得好。
而规则这东西,并不是说某一两个人说不好,就改的。

规则之所以是规则,它肯定有让人觉得束缚的地方。
但多数时候,多数人在这个规则中都能获益,至少可以安稳赚钱,平静度日。
请记住:
要想【改变】什么,必须先【适应】什么。
改变规则的前提,是把旧的规则,玩儿的游刃有余!
如果你真的很想有所改变,解决方案也有:
你变得很强大,强大到规则单独为了你而改变。

五、尽最大努力争取“win-win”,共赢才是长久盈利的根本。
损人利己,或许会获得一时的利益,但最终会落得失道寡助的境地,失去长久的利益,甚至永远失去利益。
据说,有人曾经问过李泽楷:
“你爸爸是李嘉诚,他教给过你什么赚钱的秘诀吗?和大家分享一下吧。”
李泽楷回答:
“父亲没有教过我怎么赚钱,只教了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。”
“什么道理呢?”
“他跟我们说,假如别人过来谈合作,这个case我们可以拿七分或者八分利润,那我们只要六分就可以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只拿六分,这样谁都愿意跟你合作。”
真的是大智慧啊。

很多时候,在职场和生活中都是同样的道理:
让利给别人,长远来看,最终受益的是自己。
眼前的利只是短暂的利,小规模的利;
而你让渡眼前小利换来的好人脉、好口碑和好名声,则是更大的利益,且会长长久久的带来正面的影响。
通过【利他】来【利己】,才是更高明的做法。
有些人,总以为自己最聪明,别人都很傻。
所以总想着,利用人性的漏洞和弱点,去欺骗,去诱惑,去赚钱,去谋利;
实际上,这是鼠目寸光,自断前程。

创立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经营之神——稻盛和夫,说得一针见血:
“抱利他之心,行利他之事,命运自然会好转。宇宙中俨然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。”
世事皆有因果,今日种种,皆是昨日之因。
耕耘当下,编织未来。
损人利己不是什么本事,“双赢”才是最好的结局。

结语:
其实,人的一生可以很简单,只要做好三件事:
知道如何选择;
明白如何坚持;
懂得如何珍惜。
不要为模糊不清的未来而担忧,但请为踏踏实实的当下而努力。
明天,一定会更好。